全职妈妈们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前几天我去银行更换社保卡,当时给我办理业务的柜员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一位中年男性,大概四五十岁,个子不高,戴着很厚的眼镜镜片,看电脑的屏幕和资料时很吃力,心想估计是帮别人顶岗的。我再观察他的穿着,穿了一件很旧的白色衬衣,衣领袖口看上去不是很洁净,袖口卷过来能看到已经磨光和磨花的小裂痕。从这套制服来看,估计他在银行可能干了很多年了。看着他很小心的对照我填写的表格,生怕哪个地方有遗漏或者错误,并且一遍一遍取下眼镜睁大眼睛看,又闭眼再睁大眼的过程,估计他可能有点远视的感觉,看近处的东西有些吃力。
我当时的感受是他做这份工作真的很辛苦,手眼并不是很协调,加上对业务政策要求的模糊不停的找邻座同事询问,看得出来他之前的岗位可能不是柜员。
我有一个刻板印象就是一般银行的前台柜员基本都是年轻人,女士偏多,年龄稍微大一点可能都在业务部或者精算部做一些技术类和经验类工作。如果说他真的是来帮别人顶岗的,那我很理解他这么小心的做着柜员的工作。从另一个方面我也很好奇,人到中年后,如何面对职业的天花板呢?
有很多中年朋友可能在职业问题上都有一些感慨,觉得自己年龄也不小了,岗位上也没有什么发展,如果转行也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出现了进退两难的局面。这种情况在咨询工作中一般都会对来访者的职业生涯进行探讨,从而让来访者在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心理学家们把职业生涯分成外生涯和内生涯,外生涯主要是指:一个人从事一种职业的工作时间、地点、单位、工作内容、职务、职称以及薪酬待遇等因素组合与变化的过程。而内生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内心感受就等因素组合与变化过程。
从内生涯的概念来看,进入中年后怎么应对职业的天花板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素质来探索。这和年龄实际上的关系不大,关键在于心理状态和个人规划与家庭规划几方面的需求情况。
说到这里,又想到自己在做全职妈妈的过程中同样也感到类似的困惑,一方面想孩子还小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他,另一方面觉得自己脱离了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了,家里的经济来源基本也是老公在付出,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很压抑,除了育儿焦虑、经济压力、和家人的关系压力而更多的在于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与角色之间的冲突。
后来通过自己的调整心态、为转变职业方向做准备工作、学习自己喜欢的心理学的课程和技能为下一步自己的心理咨询职业做规划和成长。
在这里我也希望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和感想分享给朋友们,首先成为全职妈妈本身是自己外生涯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建议妈妈们以三年为一个阶段来进行个人与家庭的规划,养育宝宝的前三年对于妈妈和宝宝都很重要,宝宝需要在这三年里建构足够的安全感,妈妈则需要发展与外生涯相匹配的内在能力。包括:心理角色的担当与适应,养育技巧的学习和积累,家庭关系的平衡与情绪管理,对宝宝的陪伴和引导能力以及和其他妈妈们的互动与联结。这些方面的发展不仅让全职妈妈更好的承担家庭角色的需要,同时也为未来重返职业储备能力,更重要的是缓解了这个阶段的无意义感和焦虑感。
等到孩子三岁时上幼儿园之后,妈妈就有跟多的个人时间运用之前积累的能力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和工作类别逐步回归职场。刚开始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离家近,工作压力小的工作,以免外生涯发展超过内生涯的储备而过渡焦虑。
所以,全职妈妈们重返职业,尽可能的考虑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以便保持内心的平衡。
张弟芬 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师
专业取向存在人本主义和家庭治疗,擅长家庭亲子关系、婚恋情感、青少年健康、个人成长等领域,希望我和你在心智成熟的路上同行,因为那确实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